第816章 新政东海

        到第二日,大战早已结束,不过前方的明军步骑分路追击、仍在继续。盛庸率众向东边的大路进发,路上已见不到任何厮杀的动静。

        空中再度下起了雨,雨水在风中斜飞,让平原上的景象也变得朦朦胧胧。早上那场雨之后,这是今日第二次下雨了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天不助日本国。”盛庸仰头感受着雨点,神情有点复杂地感叹了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通常交战的军队,都不愿意在雨天开战。

        各式火器淋了雨,当然无法点火发射;即便是弓弩沾了雨使用,也会脱胶损坏。

        加上地面会因为雨天而泥泞、造成行军调动困难,因此大战往往总是选择于晴天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像明军和日军这样的军队差异,情况便有所不同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军显然不愿意放弃火力优势、被迫肉搏,日军则本来就没有火器。

        下雨天气,会对明军远程火器造成不利因素;交战双方,一方的不利便是另一方的有利。

        盛庸故此一叹。古代孙膑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,在如今的战场上依旧有效。

        一路上的土路泥泞里、稻田里、荒地上,四处可见尸首;狼藉弃于沿途的尸体、仿佛在博多湾的整个平原上连绵不绝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军数十里的追杀,造成的伤亡,必定比战场上多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潮湿的空气中,弥漫着复杂而奇怪的气味,一夜之后的尸体、大多都已经能看到尸斑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片日本国的富庶膏腴地区之一,此时仿佛刚刚经历了瘟疫、或是饥荒,场面非常萧瑟可怕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便是胜利之后留下的痕迹,盛庸倒也习以为常。

        雨越下越大,朦胧的空中,一座小村庄出现在了视线内。有部将建议道:“大帅可去村中避雨,待雨停之后再赶路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随行的兵部侍郎裴友贞却道:“先前有人禀报,前方已设置了一座大营,大帅不如到了军营再图修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中军得到过消息,日军事先在一些村镇里藏匿了奸细刺客,裴友贞的提醒十分委婉。盛庸便道:“裴侍郎言之有理,便依此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众人继续在泥泞中骑马赶路。人们的身上无不溅了一身泥污,终于在中午之间到达了军营。

        盛庸到了地方不久,很快西边有人找到了驻地,禀报了钵伏山北的情况。

        昨日旁晚,钵伏山北部防垒的日军向西进军,攻击了明军在登岸海边的大营;日军当然没能攻破大营,很像是虚张声势,退得很快。

        今日早上,明军东线军队一部,占领了钵伏山北部防垒、下山门等地,继续向西增援攻击。

        将士们却发现日军不堪一击,大多投降了,一部分逃进了钵伏山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审讯俘虏才得知,大内家的家督大内盛见、带着一群武士连夜向南骑马跑了,留下大多足轻没有军官,自然毫无战心一触即溃。

        盛庸在军营中,迅速又下达了几道军令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军前线追击的人马,越过了粕屋郡城寨的军队后撤。

        调兵打扫战场,搜寻明军伤兵和阵亡尸体。

        派人在四面召集日本村民,将日军死尸掩埋,避免腐烂出现瘟疫。

        中军大帐内,盛庸叫侍卫摆上了纸墨等物,开始斟酌字句,亲笔写捷报奏章。

        但盛庸还没写完,大帐内便陆续来了不少武将,柳升也来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接着侯海、裴友贞等文官,周全等宦官也聚集到了这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唯有平安未到,估计还在前线追击敌军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日军不堪一击。”终于有个武将忍不住开始说话,“俺军可重新上船,从关门海峡东进,在难波京下船、直逼京都。捉了那个啥天皇、幕府将军回京献俘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看了那武将一眼,一时没有吭声。

        盛庸已经是国公了,而大明朝不可能有活着的异姓王,他当然没必要贪功,只想切实执行皇帝的意志。

        但麾下的武将们却很在意军功,盛庸便不能明说军功无用。

        “然后哩?”盛庸开口道。

        部将愣了一下:“然后进京献俘领赏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道:“本将是说之后的事情。咱们打完回去献俘了,日本国的地盘该如此处置。朝廷花了那么多军费,干吗来的?”

        部将似乎没想过那么远的事,一时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    盛庸又道:“九州岛周围还有大大小小的大名,博多湾要不要留守官军兵马?兵无定势,只要打仗就有各种变数,我军水陆长驱直入、拉长战线和粮道,却并不能保证速胜。即便攻陷了京都,日本国的权贵必定还会往东后撤;那么京都又得留守兵马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另一个将领道:“我军立足于博多湾,请大帅派人回京,请朝廷增调援军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摇头道:“日本国不比安南国小,大明想仅靠武力占领日本国诸岛,没有二十万人以上、并耗费糜大设立大量驿站屯堡,恐怕难以办到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大帅英明!”说话的人是裴友贞,先赞了盛庸一句。

        裴友贞接着说道:“驻扎日本国的兵马一多,只能从当地征用各种用度、发生欺压强夺等事,极可能激起当地人的怨恨;积怨日久,便会酿成之后的大小平叛战事。这样的景况,曾在安南国多次发生。而朝廷承担军费之后,却无利可图,不然朝廷还能把占领地的稻米运回京师?”

        裴友贞道:“如此局面,与朝廷新政不符。我朝曾彻底占领了安南国,如今也主动撤销了交趾布政使司,还政于陈氏,正是朝廷施行新政的缘故。为今之计,盛大帅应参照安南国之例,部署日本国事宜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遣日本国正使太监周全,立刻附议道:“咱家认为,这应该也是圣上的意思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文官侯海也面向盛庸,轻轻点了一下头。

        侯海想了想,不动声色地提议道:“要不,现在再尝试议和?”

        一员武将立刻没好气地说道:“反正死的都是文官,读书人是真不怕死哩?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看着那武将摇了摇头,皮笑肉不笑地笑了一下,“这回可不同。日军主力大败,折损过半,京都岌岌可危,日本人还敢杀使节?他们莫非长了猪脑子!

        本官认为,越是富贵的日本人,必定越想保住已有的一切。日本国那些天皇、幕府将军们,在京都近左、该有多少宅邸良田商铺产业?咱们可以威胁进攻京都,但又不能贸然动手,这样才能形成要挟之势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裴友贞道:“下官附议。眼下我军应暂且休战,设法联络日本国当权者。尝试以最小的代价,得到石见国、博多湾的掌控之权。关乎日本国治理之事,实非简单容易,须得从长计议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太监周全道:“先弄到银子再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和裴友贞一起侧目,不禁对这个阉人露出了佩服的眼光,周全的一句话着实精练。

        好一会儿都没吭声的盛庸,这时开口道:“要是搞砸了圣上的大事,诸位莫说请功,不被治罪便得谢恩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柳升抱拳道:“请大帅决策。”武将们听罢,纷纷附和。

        盛庸回顾左右,对大帐内的明军高层各色人等的诉求,已是心中有数。他镇定地说道:“我军目前应稳固博多湾的大本营,修建堡垒、码头,并设法与日本国权贵联络。至于长远之计,应等待奏章送往朝廷之后,由朝廷决策。

        本将的王命之中,有便宜行事之权。当此之时,日本国京都如果愿意退让求和,咱们应先拟出一些条件。

        归还大明朝廷使节钱习礼等人,逮捕此案的相干罪犯,交由大明朝廷治罪。

        废除日本国不合礼法的天皇称号,当权的幕府将军应向大明称臣、受封日本国王。

        既确立君臣上下关系,整个日本国、法礼上便属于大明的藩国。

        我朝在博多湾设立日本都督府、拥有‘使城’,便合乎礼法,日本国王亦可兼领都督府都督一职;同时日本国应将石见国、出云国交由大明朝廷治理,由朝廷指定日本人为守护大名。

        只要日本国答应签订条约,那么两国便可议和,明军也不再攻打京都地区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太监周全一副皱眉思量的神态:“日本人会答应这些条件么?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道:“试试再说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周全问道:“如果他们将来反悔怎么办?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立刻回应道:“那便等日本国反悔时、再权衡处置,白纸黑字当众画押的条约,我朝先站住了道理。对了,大内氏目前处境堪危,咱们可以与俘虏的大内家武士谈谈,联络大内盛见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时侯海问道:“大帅提及出云国,何故?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看了他一眼:“据说石见国多山,离博多湾也太远了。将来开采银矿、驻军,粮食就从出云国运调,出云国那边农田多。”

        侯海恍然道:“原来如此,下官受教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大帐内安静了一会儿,人们似乎明白过来、盛庸早已有定策;议事或许只是走过场,并安抚众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否则盛庸临时怎么会想到,开矿运粮这种旁枝细节?

        人们纷纷执礼,拜道:“谨遵大帅成命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盛庸提起了毛笔,抬头道:“本将写完奏章之后,再给诸位观阅。若无别事,奏章应尽快从朝鲜国以快马送往京师。”